4001-608-602

新闻中心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
【金句赏析】数字化背景下的工程与技术创新——郭朝晖
一、创新其实非常难、失败的概率非常高。对此,我们很多人体会不到。因为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往往受到“幸存者偏差”的干扰。现实中的创新和传说中的完全不一样。第一,创新不是理论的应用,第二,创新比大家想象的难。
 
二、今天所有的创新都是别人没做成挑剩下来的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给创新一个名词叫做“人择难题”:现在有机会做的创新都很难——如果不难的话,前人和别人老早就做了,哪有你的机会?所以,现在的创新项目,都是别人“挑剩下的”——这就是所谓“人择难题”。
 
三、创新变成了一个需要与人竞争的问题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解决两个困难:一个是超越前辈,一个是超越同辈的竞争者。
 
怎样超越前辈呢?
 
超越前辈,就要有前辈没有的条件。这个条件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个是基础的技术条件。比如,前辈没有我们今天的计算机和通信手段。他们能想到却做不到。另外,社会是发展的,过去没有的需求,现在有了。这也是创新的机会。抓住过去没有的条件和需求,才能超越前辈。真实的技术先进性,往往并不是体现在算法上,而是你用了新的计算机、新的网络....这些算法可能多少年前前辈们都知道了,但他们知道了却没条件用。
 
怎样超越同辈呢?
 
彼得.德鲁克说:做正确的事、正确地做事。超越同辈,本质上就两件事:善于抓住需求(做正确的事)、少犯错误(正确地做事)。在这两件事上,也是有点“反人性”的。
 
四、关于创新有很多的书,其中有两本书我觉得特别的跟大家推荐一下,一个叫第三代研发,一个叫第四代研发。
因为时间关系,我只能跟大家讲一点点,第四代研发有个很特殊的观点:要关注人的潜在需求。
什么叫潜在需求?从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,你去找那些用户没有提出来没有说清楚的问题。
 
五、潜在需求怎么获得?其中有一个原则就是回到问题的本源。
创新,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,要善于理解用户,要想的比用户更加深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往往是要回到需求的本源,告诉用户,为什么是这么做的?甚至要比用户更加理解用户才能做到这一点。这事我把它称之为做正确的事,正确理解用户,回到用户的本源。
 
六、创新往往就会遇到,要应对一种从理想状态下往后退半步这样的一种情况。其实这种现象我觉得创新当中是必然发生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里面面临这么一个逻辑,如果创新的条件都满足了,你就没有机会了。如果创新的条件一点都不满足,谁也没有机会。所以创新往往是在条件似满足非满足的时候往前走。
 
七、按照我自己的经验,很多企业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表现在最后一公里,它的根源在第一公里。一开始选题就选错了,走到最后是没法回头。我觉得创新重要的是要防止这类失败的产生,因为这类失败的产生意味着大笔的投入、时间的投入、金钱的投入,最后失败了。
 
八、怎么防止低级错误?其实有个简单的逻辑叫做以终为始。
按照我的观点,对于一个企业来说,它的终在于创造价值,而不仅仅是把一个东西做出来。价值这个东西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关系,同样一个好的东西,如果社会不到相应的发展阶段,可能就没有价值。同样一个东西用到一个地方有价值,换一个地方可能就没有价值。
所以以终为始,必须要考虑经济性,从经济性往前推。这样一来的话,在技术原理清楚的情况下,第一要做到技术成功。第二要做到经济成功。
 
九、如何理解什么是技术成功?在我看来所谓技术成功,在工业线上,特别重要的就是安全、稳定、可靠。
 
十、如何来找到技术成功的办法?
复杂问题简单化、模糊问题清晰化。伟大的创新有的时候不容易找到创新点,我特别反对用专利来衡量一个技术是不是创新,这逻辑是不对的。伟大的创新是指的整体的创新,不是看局部的,很多事情都这么一个逻辑。
创新要真正搞得好,其实很简单,从用户需求仔细分析好,根据用户需求定义成一个合理的目标,把这个目标逐渐的分解成一些可操作的东西,把困难的点避开。


关注翔正

首页|关于翔正|资讯中心|标杆参访|海外研修|考察回顾|联系我们
取经问道·智造标杆|宁振波·总裁班|日本考察|德国考察|美国考察|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暨智能制造|更多
Copyright 2015 © 翔正国际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翔正(北京)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07602号-3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T2座11C5 电话:010-82435303 邮箱:wg@sageeducation.com.cn
本网页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及内容,均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。若有涉及相关内容出处等版权问题,可联系我处进行删除。